2023-09-18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言必谈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理念正成为一种时尚。
在我国“双碳”目标提出后,ESG投资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的关键词。当前,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正在把ESG作为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性的衡量指标,融入投资决策之中。数据显示,各类资管机构发行的ESG产品在近几年激增,商业银行发行的相关产品规模也在不断上升。不少具有知名度、影响力的企业纷纷表态,“ESG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做题。”
与此同时,关于ESG的探讨与质疑也从未间断。部分企业对ESG的认知仍停留在“形象工程”阶段,与之相应地,市场也存在着“ESG太虚”的刻板印象。
ESG究竟是讲故事还是务实效?如何为“听上去很虚”的可持续发展定价?
一段时间以来,各类定性、定量的可持续信息披露准则相继涌现。仅近期而言,2023年6月26日,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正式发布了首批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和《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7月31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第一批12项欧洲可持续发展报告准则(ESRS);8月16日,国际影响力估值基金会(IFVI)联合价值平衡联盟(VBA)发布《一般方法论1号:影响力核算概念框架》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影响力核算框架》)。
“尽管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的陆续推出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设施,提振了市场信心,其全面落实却面临企业数据、系统、公司治理不足,行业核算标准不一、分析方法落后,第三方机构专业能力不足,金融市场估值体系有待创新和ESG评级标准不统一等挑战。”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部执行主任胡煦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信披准则差异颇多给使用者带来困扰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可持续信息披露准则相继涌现,包括全球报告倡议(GRI)、可持续会计准则理事会(SASB)、气候披露准则理事会(CDSB)、国际整合报告委员会(IIRC)、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等机构纷纷提出报告框架。然而,准则林立也带来不少问题。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不同报告框架披露的信息等,皆因不可比和不一致,造成了使用困扰。因此,建立可持续信息披露全球基线准则的呼声越来越高。例如,上述ISSB发布的首批
两项准则与随后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第一批12项欧洲可持续发展报告准则(ESRS)就存在一定差异。胡煦告诉记者,欧盟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规范适用于所有利益相关者;而ISSB规则适用于资本市场投资者。此外,欧盟的准则采用兼顾影响重要性和财务重要性的双重重要性,指既要反映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要反映环境政策变化对企业的影响。而ISSB标准只要求财务重要性。“相较而言,欧盟标准更高,即遵循欧盟标准就自动符合ISSB标准。”他表示。
同样,IFVI联合VBA发布的《影响力核算框架》也和上述标准存在差异。《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和欧盟准则导向一致,《影响力核算框架》以服务多元利益相关者为导向,旨在推动企业做出对人类和环境有正面影响的决策,从而改善受影响利益相关者的福祉。但是,与欧盟准则不同,IFVI在本次发布的文件中明确表示影响力核算方法论以影响力重要性作为确定披露事项的基础,而没有采用双重重要性原则。
除了上述不同,机构本身不同的性质也决定了上述标准在执行层面的差异。商道融绿董事长、商道咨询首席专家郭沛源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从应用来看,ISSB、欧盟、IFVI发布的准则性质及所处阶段不同。ISSB是国际标准,在世界各地市场能否落地要看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的意见。欧盟是强制法令,欧盟成员国必须要转化为国内法,推动强制实施。IFVI是民间团体制定的标准,目前还是在征求意见阶段,距离推广和应用还有些时日。
“相信市场的力量”
标准的出台仅仅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还在于执行、落地的细节。“目前来看,最大的挑战是没有先例可循,也就没有标准答案,所有企业都要在实践中摸索。譬如,为了照顾普遍适用性,ISSB准则的一些内容只是做了原则性、通用性的表述,在实际应用中,企业要自行把握具体披露的细节程度。”郭沛源表示。
实际上,从此前的相关进展来看,市场主体践行标准的“意愿”和“能力”均存在一定阻力。以碳排放测算为例,从国际上来看,碳排放的测算有三个范围:一是直接温室气体排放;二是电力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三是报告公司价值链中发生的所有间接排放。“目前,国际上会要求对企业范畴三的碳排放进行测算,有些中资企业没做过测算,有些虽然做过但不愿意披露。”郭沛源谈到。
在能力建设方面,不少企业更需提高。客观来看,企业面临数据、系统、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多重挑战。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收集和统计ESG信息的能力,尚未建立数据系统和公司治理机制。很多企业的财务部门和ESG部门沟通不足。对金融机构而言,获取其融资客户碳排放信息难度很大。
“《影响力核算框架》提出把企业一些难以反映在传统报表中的影响力货币化。这一想法是好的,也有助于加强企业主动做好高质量信息披露的动力。”胡煦表示,但是也面临一些制度衔接的问题。例如,影响力货币化后与传统财务报表的关系如何?是对这些报表的全面扩展,还是仅有助于提供一些调整后的重要财务指标,如影响力调整后的净利润、每股收益等?影响力货币化是否基于复式记账的原理?
求解这些问题,在业内专家看来,企业还需要“边干边学”,随着实践经验丰富,ESG报告、信息披露的质量就能逐步提升。郭沛源表示,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特别是央企已经有10多年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经验,报告基础良好,有望尽快适应国际标准的要求。
胡煦提出,企业财务报表和ESG报告两套报告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建议同时进行披露。企业不符合财务报表入表规则的交易或行为可以在可持续报表中得到反映,某个可持续风险因素也可能既在财务报表里有影响,同时也被纳入可持续报告。“我们相信市场的力量,最终会积极推动相关主体进行能力建设。”他说。
上一篇:规范构建绿色保险发展路径 |
下一篇:中国银行成功发行首笔全部用于欧洲项目的中 |